第21章 《走向未来》丛书(1 / 2)

第21章《走向未来》丛书冬。结束走访,李杰回到乌义县,然后,他被人堵门了。“你好,请问您就是陈江河吧?”一个三十来岁,戴着眼镜,腋下夹着小皮包的男子,笑吟吟的迎了上来。“您好,我是川省出版社的编辑刘群。”说着,他从包里掏出来一张介绍信。“这是我的介绍信。”接过那份文书一看,确认那个章是真的,李杰微微点头,然后掏出钥匙,打开了房门。“刘编辑,进来说话吧。”进了屋内,只有一种感觉。冷。阴冷阴冷的。乌义县的冬天虽然没有下雪,但气温同样在零度左右,没有暖气的情况下,屋内外的温差并不大。屋外冷,屋内同样很冷。李杰的感受倒不是很大,他的身体很好,不怕冷,穿着一件棉服,足以抵消外界的严寒。“刘编辑,你随便坐,我先去烧点水。”“不用,不用那么麻烦。”刘群连连摆手:“我不渴。”“没事,顺手的事。”李杰也不知道对方的来意,但料想不外乎约稿之类的,过去这两年,上门的出版社不少。川省那边的出版社,倒是头一次上门。不多时,支开炉子之后,李杰重新回到餐厅。“刘编辑,你这次来是有什么事吗?”“是这样的。”刘群言简意赅的道明了来意。“最近,我们出版社正在策划写一套《走向未来》丛书,这套书主要是偏实用性和普及性。”“您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些文章,我们都看过,我们一致认为,你是乡村教育领域的专家。”“所以,我们想跟您约一次稿,写一本跟乡村教育有关的书。”“没问题,什么时候要?”此前,李杰就准备写一本类似的书,提出一些乡村教育的难点,再给出一些解决思路。他的初衷是写给那些师范生看的。现在正好,一块写了。一旁,刘群还愣了一下。这么容易的吗?既然能找上门,刘群肯定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,来之前,他特定打听过,据那些同行说,陈江河很难约。这叫难???很快,刘群回过神来。“明年年中,年底,都行。”“行。”李杰微微点头,他答应这么快,自然跟刘群的身份有关系。《走向未来》丛书,可谓是80年代最火的一批丛书,数年间,5批74种,正版销量累计1800万册。横跨社会学、经济学、生物学、哲学、历史学等等。对了。这套丛书的编委名单中,还有一位王姓大佬。进了长老院的那种。从后世的眼光看待这套丛书,虽然有点过时,但搁在80年代,它却是很多思想风潮的源头。很有意义的一套书。李杰既然要写,肯定不会单纯只写教育。教育,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,不是某一种原因,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归根到底,还是经济问题。傍晚。刘群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机关宿舍,没想到啊,今天的约稿竟然这么顺利。比他想象中简单多了。虽然陈江河的年纪不大,但在教育这一块的见解,却异常独到。尤其是乡村教育这一块,很多文章都被其他地方的官媒转载,他们正是在川省日报看到那些文章,然后才想到约稿的。……次日。李杰回了一趟陈家村,随着政策解禁,敲糖帮的内部出现了一些争议。没人会闲钱多啊。80年初,只要胆子足够大,不缺挣钱的机会,第一批万元户们,抛开部分有资源的人物。大部分都是闯出来,拼出来的。小商品生意,确实利润微薄,但架不住量大啊。广袤的乡村地区,不是没有市场,只是没有消费的渠道,一家一户的消费能力不足以供养一家供销社。然而,这些消费如果集中在个体身上,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。这不。温成那边已经出现了一个‘万元户’,这个消息在个体户内部,已经呈现疯传的架势。很多人都知道了。然后。有一部分人就坐不住了。钱真的很重要。过惯了苦日子,谁不想多挣点钱?万一政策又有变动呢?谁说得准?所以,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!敲糖帮内部的部分人提出了一些更激进的策略,扩大小商品的交易范畴,赚更多的钱。有了钱,可以去黑市买粮票,买布票,买油票……什么票都能买!还有工业券!由于